财务造假一直是财务行业的永恒话题,是近年来一系列外部监督检查、巡视巡察关注的重中之重。本文从分析财务造假的套路出发,从深入报表科目入手,简单对财务造假进行了总结。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自省,谨记“保持初心、诚信为本”,坚持正确的业绩观,牢记不出假数是铁律的要求。
一、财务造假都是套路,必然在报表中有蛛丝马迹
财务造假手段千千万万,看上去似乎各种方式和手段层出不穷,但是万变不离其宗。由于现代会计学的基础是复式账簿记账方式,“有借必有贷,借贷必相等”,因此资产负债表、利润表、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的数字之间有着严密科学的逻辑关系,相互勾稽和制衡。单独调节收入、成本、费用一个科目,必然引起其他科目的连锁反应,因此从报表数字的异常波动看,必然有规律可循。
任何财务操纵,或是时间上的操纵,或是空间上的操纵。
1.时间上的操纵
由于会计年份以自然年为划分依据,企业想要更多的利润,那就提前确认收入、延迟确认成本或费用;如果想要减少利润,那就反其道而行。这种时间上的操纵,在实务上常说“寅吃卯粮”。
2.空间上的操纵
(1)报表之间或者报表科目之间的腾挪,包括本应费用化的费用支出资本化放在资产中,故意少计提甚至不计提各类减值,人为调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,其手段就是“移花接木”,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调整,或者在现金流量表不同项目之间调整。
(2)体内体外之间的腾挪,主要表现为例如用非公允的关联交易。比如利用关联方提供的非公允价格获取利润,又比如通过并购前对拟并购标的人为操纵给后续合并报表预留空间,这种就是“乾坤大挪移”了。
3.两个总结公式
财务造假的核心思想是将不想进利润表的费用(收入或收益)披上资产(负债)的合法外衣直接放入或继续放在资产负债表中。
正常:资产=负债 + 所有者权益
资产=负债 + 期初所有者权益+本期收入-本期成本费用
虚增利润:资产↑=负债↓+期初所有者权益+收入↑-费用↓
虚减利润:资产↓=负债↑+期初所有者权益+收入↓-费用↑
其核心思想也与上文的“移花接木”和“乾坤大挪移”一致。具体在企业报表科目之间必然有蛛丝马迹可循。
二、从虚增利润必然带来资产的不实,看重点关注的科目
以财务操纵或者说财务造假造成虚增利润为例,来看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。虚增利润如果从业务造假,虚增营业收入开始,营业收入的虚增,对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应收账款的虚增。一方面,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不能收回,非常容易引起审计机构或监管机构的注意;另一方面,长期挂账总要随着账龄正常计提减值准备。那怎么办?很多造假的企业就需要通过体外循环,做现金流的虚假支出与收回。因此,看看资产负债表左面一方的科目,就可以预设可能的途经。
1.存货、预付账款
以虚假的存货采购款,将资金以原材料预付款或者采购款形式打出去。这样就虚增了存货,存货科目的盘点和核实相对比较困难,造假成本不高,容易蒙混过关。
或者干脆就长期挂账预付账款。当然长库龄的存货和长账龄的预付账款也容易引起怀疑。
2.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
公司建设厂房、采购生产用固定资产,通常价格较高,外部人难以衡量公允价格。因此套取资金的安全方面就是抬高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价格,然后转移出去高出来的部分资金,用于做虚假应收账款回流的资金。
相对流动性资产科目,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科目更具有隐蔽性,更难以发现。以后年度可通过折旧、减值的方式自然消耗高增值部分,将黑洞化解于无形。
3.商誉
当前资本市场上重组并购是上市公司常用的快速扩张的方式,但是并购业务方面也是黑幕重重。
对拟并购标的的定价通常以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为准。众所周知,企业股权的评估价格实在操纵空间很大,但凡估值高一些就可以将需要体外循环的资金包含进来,其代价不过是账面有较高的商誉价值。
而且,目前企业会计准则下,商誉只需要进行减值测试,不需要每年摊销,减值测试的依据也主要依靠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。企业只需要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,来个“大洗澡”,就可以做好盈余管理,再轻装上阵,简直“妙不可言”。
即使标的企业估值较高,有业绩承诺或业绩对赌,最多不过一笔赔偿,对于上市公司股东从股市获取的暴利相比,不过小巫见大巫。
4.研发支出
研发支出资本化可以作为高科技企业盈利质量好坏的判断标准,本应慎之又慎,但准则条款要求严格,在实务中却难以把握和衡量,很容易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。
5.其他应收款
其他应收款就是个“垃圾桶”,所有不好处理的资金流出,不想费用化的支出都在这里。其性质不是资产,而是费用,或者是资金拆借。
因此,重点关注的科目包括:存货、预付账款、在建工程、商誉、研发支出、其他应收款。
财务造假虚构出来的利润,可能出现在“资产负债表”里的应收账款、存货、长期股权投资、在建工程、固定资产、无形资产等几乎所有资产类科目,公司账上的资产是虚的,会越来越“多”,这会导致公司资产周转率不断下降,引起外界怀疑。再说假的资产一直躺在账面上也不是办法,怎么办呢?只能通过“财务洗澡”来解决这些问题了,那就要用到资产减值准备,将资产中的“水分”挤干净。
不能转化为现金流的利润所形成的“资产”终将通过资产减值来化解。因此,对于异常的、大额的资产减值,我们都要警惕其背后财务造假的可能性。
(未完待续)